在我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家庭和孩子,经过一段时间深入的咨询后,我发现,孩子经常在帮助父母表达他们不能直面的情绪和感受。
在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早上10点,等待椅上坐满了人,十几个人站着。家长们的眼睛盯着正前方的“叫号屏幕”,有很多加号。一位家长说,“这边根本挂不上号,很难的。” 家长们围在诊室门口,紧贴着门,门稍微一打开,就一窝蜂地涌进入,但又会被要求继续等候。紧闭的门上写着“未叫号者请勿打扰”。 漫长的等待中,好多人等着等着睡着了。直到晚上六点,还有很多人在等。 很多地方,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都是一
撰文 | 孙译蔚 赖钰 编辑 | 沈佳音来源:看天下实验室,《看天下》杂志原创出品。人的一生都在成长,一起去过有趣而丰盈的人生。原标...
有时候,个人问题会影响夫妻治疗的效果。如果一方或双方都在与焦虑、抑郁或成瘾等个人问题作斗争,那么在有效地处理你们的关系之前,可能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另一条通往幸福的途径是寻找并参与能吸引你全部注意力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你处于一种恍惚的状态,称为“流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完全专注于当前的任务。
不幸的是,幸福不是我们能真正拥抱的东西。人类经历的很大一部分是处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起起伏伏。有些时候,事情似乎很顺利。其他时候,我们觉得我们在防守,或者只是试图把伤害降到最低。
情绪和故事,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感受。我们为自己讲述的那些故事,并非总是与实际相符,或者对身心有益。而情绪则不同,它和行动是可以分离的——我们所经历的那些强烈、真实、纯粹的愤怒情绪是真的,但这不意味着我们需要用实际的暴力行动来宣泄情绪。
父母上网一查,或者再一问大夫,才知道原来这是大众俗称的“躁郁症”。顾名思义,也就是患者既有躁狂/轻躁狂发作症状,也有抑郁发作症状。所谓的“双相”,指的就是这两种情感状态,所以也叫做“双相情感障碍”,有的大夫也把它称为“双相抑郁”。 对于抑郁发作,大众现在相对容易理解,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总是不愿意动,容易累,对大部分以前感兴趣的事都提不起劲,也不愿意与人接触,甚至有自杀念头。
人自从远古至今一直都是社会性动物,直到现在也不例外,社会交往已经是人类非常重要的基本需求活动,ta可以满足人类各种各样的需求,如信息交换需求、情感需求、归属需求等等。 然而,很多人在社交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不自在、紧张不安甚至恐惧的情绪,并伴随脸红、出汗、心慌等生理反应,他们往往会给自己贴上“社交恐惧”的标签。 差不多所有的人都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目光。
青春期的身体与性发育带来的变化让青少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征,在面临不被认可接纳的威胁、又急需空间伸展、蓄势喷涌而出之时,很多家长都在寻求帮助,觉得青少年情绪变得捉摸不透,行为上也经常和大人对着干。本文从精神科症状学和动力学心理治疗评估两个视角分享对青少年常见情绪和行为理解的重要维度,希望能够帮助老师家长进一步了解青少年这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帮助老师家长理解在哪些时候需要及时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