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成功治疗的关键在于: 1. 及早发现 2. 确定该行为的根本原因 3. 迅速回归学校
清醒的人最痛苦在知乎话题“精神病人家属是什么样一种体验”下面,最令人触目惊心的便是这一句——清醒的人,或许是更痛苦的那个。 有人饱...
双相障碍患者的配偶往往面临着诸多考验。例如,躁狂发作期间,爱人可能会超速或鲁莽驾驶,花钱大手大脚,性欲亢进,甚至出现情绪或躯体虐待;抑郁发作期间,他/她又可能低落到连床都起不来,更不要提做家务和上班了。
我们看电影时, 比起那些为了表面和谐而隐藏自己的时刻,一个人流露出真实性格的时刻更吸引我们。这时候人物变得立体生动,我们也更理解这个人的意图。即便这个意图是恶的,也有“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这么一说。 回到现实里,我想起一个朋友小A,可能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老好人”朋友,他愿意无偿给大家提供情绪价值:“别多想了”、“多喝热水”、“你很棒的”。即使你对他不满,他也总是笑脸相迎。问题在于。
踢猫效应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防御机制——转移。 在人们感受到来自于体内的愤怒情绪的时候,会倾向于将这种不好的情绪转移出去,最好是可以转移到身边可控的人或动物身上,不至于自己遭受二次伤害。 正常情况下,人们不会轻易对一个人发脾气,但是,人们的情绪会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
她的父母听到后,诧异于原来孩子这么做不是想“自杀”,反而是为了“求生”,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转念又十分不解,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她母亲边说边抹泪,从小她就是我们的心肝宝贝,怕她磕着碰着,可她怎么能这样去残害自己的身体?她的父亲更加想不通,我们家的教育从来都是以理服人,是不是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太幼稚了?是不是只有我们家的孩子这样?
最近翻看了一本书,日本人五百田达成、樱场江利子写的《完美母女关系的秘密》,里面几章的标题很有意思,“谈不了恋爱都怪老妈?”“结不了...
母亲节不是法定节假日,因为本来母亲节就是五月第二个星期日,所以母亲节本来就有宽裕的休闲时光。不过休憩跟母亲无关,是本体的星期日赋予的。就像母亲这个角色本身,她被赋予了“母职”这样的皇冠,个人个体就淹没在这个非报酬性的身份之后。
如果一个男性以暗含比较形态与强迫攻击性的形态出现,大概率会与一个与父亲相关的词汇关联,“爹味”。在“娘”这个与母亲与女性天然联系的词汇,早已被父权规训下的社会以排异性与攻击性的姿态,作为旗帜贬斥刻板印象里生理层面男性感不足的男性。 那当今中国社会,年轻人抢占话语权,以与更社会性父亲角色相关的词“爹味”在创造更多新的舆论风暴。下一代,下下一代的父亲,会不会“胜利功能”也继续瓦解与分化,谁知道呢。
大量证据表明,单身恐惧感不仅会影响单身人士,也影响着已经有伴侣的人。 对于单身人士而言,单身恐惧水平更高的个体会感到更加孤独,对单身状态乃至生活状态的满意度更低,心理健康状况更差,抑郁风险更高(Adamczyk, 2017; Spielmann et al., 2013)。此外,单身恐惧还与消极的约会结果有关,比如更愿意接受低质量的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