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阻碍了“生命交流”?
能够深度交流的人是一种幸运,他们能经由人的温度感受到暖意。
但也有一些人似乎挺难有这样的体会。
比如说,生活中有些人看起来很假。
他们可能是酒桌饭局上的应酬好手,也可能是职场中的逢迎之人。在他们假性自体的面具背后是一张难以辨识的脸。
假自体的形成与早年养育环境十分相关。
温尼科特提到,婴儿会把环境中的体验整合到自体里面,如果养育者不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为主,孩子必须取悦和迎合养育者才能获得爱。
于是,成年后,他们就被假的姿态囚禁了。对他们而言,要做到自发和自然、感到真实和真诚都不容易。
他们也可能是让人觉得很乏味的人。
比如说对外在缺乏感受力的人。无论外界发生什么,他们能调动起来的反应都很低,缺乏真实的兴趣和丰富的情绪。
以前工作中有位同事,无论别人向她分享了什么事,快乐的也好让人气愤的也罢,她给别人的回复都是:“很正常“。除此之外,她不知道还能说什么。
这样的平淡,也许源于她自己就没有被好好回应过,或许她的养育者给予她的也一直是像平板一样缺少表情的脸。
由于她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没有得到过一种确定,从客体关系的角度来说,无法调用出丰富的内在模板去应对外在世界。
他们或许也是看起来很孤僻的人。
有很多人对庸常的排斥,使自己与大众分道扬镳,走到了孤独的小径上。
自恋性特质的人,往往会将眼光投向远方,现实的家长里短对他们是一种浪费生命的体现。对他们而言,与书本和精神伟人连接似乎更配得上他们的思想层次,所以在生活中往往是曲高和寡的。
他们还可能是根本听不进别人说话的人。任何一场对话中,他们都会不自觉将自己变成主角。
他们需要展现胜任感,所以会和别人讲道理,进入分析者角色,用自己的想法侵入和覆盖他人感受。
他们或许是在早年缺少养育者镜映的人,所以成年后,对镜映的过度需要会使他们用夸大性的姿态去呈现自己,让自己变成站在聚光灯下的那个人,将一场对话变成一个人的独角戏。
看见他人,看见自己
听起来,无法好好聊天的人都有个共同点,他们都没被好好“看见”过。
而任何一种深度的连接,本质上可能都是一种相互“看见”。
可以让自己被他人“看见”,是一种与他人赤诚相见的能力,而这取决于内心的安全感和自我确定感。
如果一个人感受到外在世界基本是安全的、他人总体是好的、自己会得到善意的对待,这是早年客体关系模板在成年之后的复制。
早年形成的安全型依恋模式,可以让人对外界有基本的信任,更从容地从他人那里获得情感支持,而被充分接纳过的体验,使他们在展露自己的脆弱和缺陷的时候,也不会有羞耻感。
这也就意味着,那些羞于让他人看见的人,需要一段抱持性的关系,比如长程的动力学取向咨询,在关系中让另一个人能充分看见自己。
借由他人的被看见,也就拥有了自己看见自己的能力。
一个无法看见自己的人,必然也曾被功利化、被凌驾于人的价值本身的外在条件被衡量过,或许他也有大量没有被碰触过的情绪体验。
这些没被看见的情绪,会成为灰色能量,成为交流中的评判和投射,这是从自己心上的缺口向他人射出的箭。
能看见自己的人,才有了自洽和安宁,对自己充分照顾和接纳,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让自己能量流动,不再评判和自我怀疑。
而这时候,他才有能力真正看见别人,给他人一束共情的清澈目光。
这样的相遇,才会使人不再孤单,这样的交流,才是厚重而丰富的。每个人如果能够多一些这样的体验,心底也将存放越来越多的温柔吧。
如果您需要我们的专业帮助,可先浏览乐行心理官方网址的相关介绍:www.jxlxxl.com,同时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江西乐行心理咨询中心。如需预约请提前电联我们。江西心理咨询,南昌心理咨询,江西焦虑症治疗,江西抑郁症治疗,江西心理医生,江西沙盘游戏治疗,江西婚恋咨询,江西青少年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