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如何识别、支援和转介心理问题风险学生
更新时间:2022-11-04 16:14:48
编辑:管理员
浏览:586
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体健康成长的保证,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对于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各部门工作职责给出了指导意见,对学生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紧张、行为问题等方面提供了识别标准和应对策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最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
生理性焦虑是正常的,但病理性焦虑需要处理。学生自控和自律能力有限,家长或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出适度的期望值和要求。正常的、中等的焦虑水平有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 痛苦体验:学生反复倾诉很烦躁,或者表现为独处时经常发呆,莫名落泪,超过两周。
- 躯体反应:有身体的一些变化,如头疼、头昏、胸闷、心慌、胃痛、浑身没力气等,生理上查不出任何问题。
- 警觉性增加:整天处于紧张状态,容易惊吓,特别是出现入睡困难、浅睡、睡不醒等睡眠障碍。
识别病理性抑郁要注意四个特征:
- 自我否定,学习成绩下降:否定自己的能力,指向学习能力和人际处理能力,“我根本没这个能力”“我不是读书的料”。
- 失眠早醒:无缘无故凌晨醒来就无法再次入睡,一周出现三次以上失眠,持续一个月以上。
分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反复做或者想一些事情,明知没必要这么做,自己却无法控制,感到痛苦,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例如反复洗手、反复关门、反复检查试卷等。
无论什么理由,持续2周以上不去上学;或者间断性不去上学的情况持续2个月一定要重视。
心理问题高风险的学生,
包括其他有自我伤害
和伤害他人的倾向或者行为
或被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等心理疾病,
出现幻听、幻觉等
严重心理问题症状的学生
都需要重视。
学生呈现的警告讯号或征状存在个别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压力,有些学生会表现出来,将问题“外化”,而有些学生则可能会显得退缩而“内化”他们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和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以便判定学生是否出了什么问题。学校的辅导需要做到个体化,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会遇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每位老师都有辅导的责任。作为学校的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做一位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