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融洽的、健康的亲子关系中,需要父母准确、及时地回应孩子,尤其是回应孩子的情绪,这种回应是维系亲子关系的重要基石,它离不开共情。
提起共情,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要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听上去很简单,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当孩子情绪失控——
有时,我们手忙脚乱或是情绪跟着被点燃,共情瞬间被抛之脑后;
有时,我们跟着育儿书中介绍的共情方法,照着做但是并不奏效;
有时,我们不知道如何共情孩子,该怎么做、该怎么说,孩子才会真正地感受到大人的爱与包容,毕竟在过去,家长没能从他们的长辈那里观察到这种方法的运用。
究竟如何做,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共情呢?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什么是共情?
共情也称作为同理心,按照百科的解释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心理学大师亚瑟·乔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一书中写过:
为了理解他人及他人的世界,我们必须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通过共情带来的以他人为中心的视角,我们的问题变得不再那么难以解决,我们的世界也得以扩展,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共情让我们与他人建立起更深入、更真诚的关系。
放在育儿上,共情是指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情绪和状态,并相应地做出回应。
在聊共情的具体技巧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没有同理心的回应是什么样的。
举些例子:
“呜呜呜……今天考试没考好……” “谁让你之前不好好准备呢?” ——这是指责。 “小雨说再也不想和我玩了。” “就这?多大点事儿啊!” ——这是弱化感受。 “每天学习真的好累。” “这就算累了?你知道我小时候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吗?” ——这是转移焦点。 “这个发型不好看,我不要……” “你太爱美了,这不是你一个学生该考虑的事……” ——这是讲道理。
这些话,我们或许都曾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说过。
许多家长见不得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因为孩子的低落也会带动大人的低落。
为了把这种感觉赶走,父母失去了同理心,看待问题的角度是成年人的、长辈的,孩子的烦恼也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可笑的或是无理取闹的,由此产生的反应也就完全不同,变成高高在上的指点或不屑。
回应孩子时,父母的唯一目的就是让孩子停止那些负面的情绪,变成否定、忽视或主观臆断地下结论。
孩子无法感受到被看见、被认同,在父母的态度中,他们感受到的是不耐烦和想马上息事宁人的迫切。
于是,孩子发现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在父母面前表露情绪。
那么,充满“共情”的回应是什么样的呢?
1.不带任何评判
如果问,共情孩子时,你会说什么?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我理解你。”
但是,运用在实践中,会发现这句话并没有那么大的魔力,这是因为很多人在这句话后面会跟着一句“但是”“可是我觉得”然后开始输出大道理。
“你就应该这样做”
“你看问题要积极一点”
“你别太较真”
“你本来也不适合……”
这些话,让处在情绪旋涡中的孩子更加郁闷。
这是我们在共情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急于对事情下结论、做评判、讲道理,在孩子看来,这都是冷冰冰的评判,似乎都在强调:
你的问题其实都是你咎由自取。
这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跟他们说道理,只是在这之前,我们先要处理情绪问题。
演员孙俪曾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
“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
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
孩子只有待情绪稳定下来之后,才能冷静下来去思考你想传达的道理。
2.确认感受
曾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件小事,有一天早晨,读三年级的儿子闷闷不乐地对她说:“我不想上学。”
朋友听完有一瞬间的慌张:“这孩子莫不是开始厌学了吧?”
她努力冷静下来,淡定地说:
“你不是一个人,你有这个想法是很正常的,其实妈妈也不想去上班。”
结果上一秒还一脸苦相的孩子,下一秒竟然笑了出来。
母子二人在晨间启动了一场关于人为什么要上学、上班的对话。
如果朋友当时很激动地说:“什么?你想不想没有用,你必须去!”
那么,她和孩子可能无法展开有效的对话,她也无从得知孩子到底在焦虑些什么。
孩子的情绪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当他们觉得自己的感受是正当的、合理的,他们的情绪会变得更加可控,行为也会改善。
共情的前提是承认孩子的感受是合理的,而不是急于否定,甚至可以支持孩子的情绪流露:
“你有这个感受是很合理的”
“遇到这种事,确实会觉得很难过”
“唉,确实太难了”
哪怕你并不认可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你依然能够通过这句话,将亲子之间信任建立起来,同时会让孩子更加积极地看待负面情绪。
在这个过程,孩子不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而感到羞耻,正如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姬·肯尼迪所说——
如果父母能养成接纳和共情孩子感受的习惯,他们其实就是在对孩子说:“你的本心是好的,你是可爱的,你是好孩子。”
如果您需要我们的专业帮助,可先浏览乐行心理官方网址的相关介绍:www.jxlxxl.com,同时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江西乐行心理咨询中心。如需预约请提前电联我们。江西心理咨询,南昌心理咨询,江西焦虑症治疗,江西抑郁症治疗,江西心理医生,江西沙盘游戏治疗,江西婚恋咨询,江西青少年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