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诗人,名叫中岛,写了首诗,《花朵和病句》——
根据精神分析的高考思路,这首诗的段落大意应该这么总结:“作者想要飞得更高于无欲之母性,所以在花朵病句中分离焦虑,开始将自体缺陷寄托于完美父亲的意象中,从而形成自体客体依赖理想化客体的深刻情绪联结。”
这样的诗歌会让任何一个心理学爱好者产生这样的疑惑:
答案很简单:全心全意为孩子服务!除了满足孩子的需求外,这个母亲应该完全没有自己的需求。
在为孩子服务和牺牲的过程中,她完全忘记了自身的需求和主体性,她把自己变成了孩子欲望的一个延伸物、一个满足孩子欲望的机器。
在这万民赞颂的伟大母爱的自我奴役中,母亲—孩子的二元对立消失了。他们完全合成了一个人,一个带着多余假肢的变形金刚,一个双头同体的连体人。
正是在这种完全的付出中,母亲完全占有了孩子。这个孩子如果想要离开自己的母亲,就会像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困难。
就像《暗物质》(Dark Matter)里的刘星或《长江7号》里的孩子,如果他们脑子里有一丝离开、抛弃自己父母的想法的话,内疚感就会如黑洞一般完全把他们吞没。
正是因为这样,这两部影片中的儿子都出现了与飞行有关的幻想。一个儿子不断地仰望遥远的太空,一个希望通过太空狗让自己飞天入地,痛快复仇。
02
《泰坦尼克号》中的男孩也是为了女人彻底放弃了自身性命,他们两个人的招牌动作就是飞翔。
“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双宿双飞一般来说是爱情甜蜜的象征。爱情之所以甜蜜,就在于其中一个人变成了一个“无欲母体”。在无欲母体的阴影下茁壮成长的爱情,迟早要面临分离的威胁。
飞行本身也是一个分离的象征。飞行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脱离重力的控制,脱离大地母亲的控制。
“飞行者”这个形象总是和独立、超越有关。比如说电影《飞行家》(The Aviator)中那个想要控制一切的强迫者。比如说《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表面上看起来,他要摆脱和对抗“父亲”(玉皇大帝),但是实际情况是,“父亲”对他毫无办法,是他的手下败将。真正让他无计可施的是观世音菩萨所代表的母性的力量。
飞行幻想最早出现在儿童开始可以自主控制自己身体的时候,这时候他们的分离欲望开始逐渐在母子关系中起作用。
儿童在这时候会开始沉迷于飞行意象,同时也会开始表现出对母亲的攻击性。很多母亲会在这个时候产生恐惧,因为她们感应到了儿童这种分离的欲望,她们要么会突然一把紧紧抱住孩子,要么开始担心会不会有什么意外发生在孩子身上。她们的目光会紧紧跟随着孩子,生怕孩子离开自己的视野。
这种凝视形成了全能母亲的凝视,是一种令人恐惧的凝视。同时,它也会引发仇恨,如《午夜凶铃》中那个空洞的凝视。没有瞳仁的凝视,就是杀母冲动的一个表征。
“无私母亲”是“全能母亲”的一种道德化的升华和反向形成,所谓“打不过你就加入你”,或者“变成你”。
如果您需要我们的专业帮助,可先浏览乐行心理官方网址的相关介绍:www.jxlxxl.com,同时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江西乐行心理咨询中。如需预约请提前电联我们。江西心理咨询,南昌心理咨询,江西焦虑症治疗,江西抑郁症治疗,江西心理医生,江西沙盘游戏治疗,江西婚恋咨询,江西青少年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