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冷漠
经常有父母向我感慨,青春期的孩子用两句话就能堵上你所有的话:
“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
当父母向孩子表达关心时,孩子用前者回应;
当父母向孩子示弱,求助时,孩子用后者回应。
听得为人父母者,心都凉了一截。事实上,冷漠只是表面现象。
每个人之所以最终选择“冷漠”,就像他们孩提时选择“热情”一样,是出于自我保护和成长的需要:一开始面对挫折、失败、委屈、伤害时,我们会感觉疼痛、愤怒,伤心和抗拒。
如果这些感受没有被看到,没有得到疏解,我们往往只来得及马虎的包扎、压抑、忽略。于是为了继续活下去,我们教会自己“不要有感觉”、“不要认真投入”,以免不得不再次体验伤痛、愤怒或委屈。
长期“不要有感觉”地活着,就像与周围环境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罩,什么都看得到,却什么都不在意。
冷漠不应该成为应对情绪创伤的唯一出路,成长也不意味着消极防御,只有直面情绪、有效应用心理学技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04 愤怒
如果说抑郁是对内攻击自己,冷漠是逃离和消极防御,那么铺天盖地的愤怒就是赤裸裸的对外发泄。不加约束地对外攻击,也是负面情绪长期处置不当的产物。
随手翻开微博、新闻头条之类的应用,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各类社会极端事件发生:
虐打孩子的父母;
闹市区持械伤人的青年;
因小剐蹭开斗气车撞人的司机;
满脸戾气、霸凌同学的中学生;
动辄就“人肉正义”的键盘侠;
天天发起荒唐的“粉黑大战”的追星族......
父母责备孩子整天沉迷网络,孩子指责父母天天埋头看手机;
离不开香烟的人说是寻找“灵感”,酗酒的人则幻想着“一醉解千愁”;
沉迷于口舌之欲的人靠胡吃海塞缓解压力,沉迷于青春美色的人自诩风流倜傥;
沉迷于权欲、物欲的人则伪装成工作努力,沉迷于操控欲的人化身为严厉的父母;
沉迷于侥幸和惊喜的人离不开赌桌和股市......
然而,越逃避,现实层面的问题越恶化,我们越不着手处理问题,于是只能继续逃避,周而复始,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