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父母的贬低和否定
是最毒的药
微博一位博主,曾经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有个患抑郁症的孩子去复诊,正在看书,医生表扬她说:“这孩子真用功。”
没想到,孩子的母亲立刻回道:“用功,假用功。”
医生急到跳脚,却也无可奈何。
无论怎么叮嘱,有些父母就是忍不住要用这种讥讽的语气和孩子交流。
医生辛辛苦苦修补孩子的心理,却因为家长轻飘飘的一句话,前功尽弃。
这位博主写道:
“家长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小孩会得抑郁症,也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想死,就是因为你啊。”
如此鲜血淋漓,却又如此真实。
拼尽全力爱孩子的人,也可能是伤孩子最深的人。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
高赞回答中,有一位网友写道:
小时候,走在路上被车撞了,会被骂为什么不躲开;
钱被同学偷了,会被骂不诚实,乱花钱还撒谎;
考试时,眼睛和鼻子被别人恶作剧弄伤,血流不止,可挨骂的仍然是自己:
“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在父母的否定和指责中,他慢慢失去了价值感,小时候学会了讨好,长大后走进了抑郁。
许多人觉得,小孩子而已,不过是说几句,怎么就受不了?
因为,对于小孩子来说,父母的评价,就是他认识自我的通道。
当一个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成了自己的错,当他遇到任何难处,都只有讥讽和指责。
在这样的世界里,孩子的信心被一点点消磨掉,自尊被一步步被打击,最终坠进了黑暗。
爱孩子,就真的要好好说。
因为,每一次的打击和否定,都是喂给孩子最毒的药。
03
父母的情感忽视
让孩子伤痕累累
北京第五十五中副校长李梦莉在节目中,谈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学校的心理援助中心有一个男孩,成绩名列前茅,可却突然读不下去。
孩子多次跟妈妈说:我不想活了,活着没有意思。
可男孩的妈妈却说:老师你不用管,他只是给他不想学习找借口。
经过诊断,孩子的心理疾病,已经非常严重。
许多父母,很难愿意承认孩子所遭受的痛苦和不良情绪。
面对孩子的求助,他们无动于衷,甚至认为是孩子的错,好像孩子自己能够做出选择。
这种疏离和抗拒背后,是父母无法和孩子建立联结,不愿意接纳孩子最真实的情绪感受。
“哭什么哭,眼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有什么好怕的,你看别人怎么行。”
亲子关系中,情感忽视是比暴力更残忍的存在。
孩子就像是活在孤岛上,不被重视,无人看见。
这样的焦虑感,足以摧毁任何一个孩子。
电影《无爱可诉》中,男孩阿廖沙生活在一个异常冷漠的家庭:
父母意外结合,却又整日争吵。
12岁时,父母各遇新欢,准备离婚,阿廖沙的存在,成了父母迈入新生活的累赘。
又一次在客厅争吵时,躲在门后的阿廖沙失声痛哭。
有一天,妈妈依旧给他准备了不喜欢的早餐,阿廖沙边吃边哭。
可妈妈忙着刷手机,没有看见。
也就是在那天,阿廖沙离开家后,再也没有回来。
如果说,温暖的家庭是港湾,那冷漠的父母,则像黑洞,拖拽着孩子往下沉,连呼救都没有回音。
情感忽视,比起暴力相待,虽不伤身,却处处诛心。
04
有人说,为什么孩子出现问题,就一定要提到原生家庭?
因为,导致孩子生病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学习压力、被同学霸凌,容貌焦虑等等。
可不管有多少诱因,最根本的源头,是他们没有价值感,不喜欢自己,感知不到爱。
这种能量的匮乏,往往来自孩子成长中真实的体验。
其中,父母的反馈,就是孩子最大的能量来源。
所以,想要治愈孩子,答案也是爱。
就像,不把焦虑传递给孩子,不用完美强迫孩子,让他们开心地、自由地做自己;
就像,不把贬低和嘲讽当作沟通的方式,尊重孩子平等的人格,学会好好说话;
就像,看见和回应孩子的感受,在乎孩子的内心需求,远胜物质的需要。
当一个孩子,被父母用心地接纳,真诚地喜欢,事事有回应时,他内心的能量是充足而丰盈的。
这样的孩子,即便遇到困难,进一步可以勇敢面对,退一步有底气求助,又怎么可能会生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