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强迫症”这个词总是频繁出现在大家的社交语境里。很多人都会把以下这些行为标榜为自己“有强迫症”的证据:
“我一定要把手指甲剪到最短才行”;
“看到手机消息后我一定要立刻把这个消息的红点给全部点掉才舒服”;
“玩植物大战僵尸的时候,我一定要把所有同一类型的植物都整齐地放一排”……
然而,强迫症可能和我们想象得不太一样。实际上,强迫症并不仅仅是单一的、对一些固定行为的描述,而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精神疾病。 强迫症是什么? 强迫症,即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指一个人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强制行为,或两者兼而有之的精神心理障碍。 强迫观念(或痴迷倾向,即Obsession)具体是指持续的思想、想法、冲动或画面似乎要侵入一个人的意识,一个人即使想控制这些想法,也无法控制。 强制行为(Compulsion)具体是指人们为了防止或减少焦虑,认为自己必须执行的重复且固执僵化的行为范式。 在中国,大约有2000万人患有强迫症,约有2.3%的人在其生命中的某个阶段会患上强迫症。强迫症的发病比例并没有太大的性别差异,通常在儿童时期开始出现征兆,并终身患病。 就科学角度而言,强迫症目前依然是一种最不被大众所理解的疾病。 强迫症的临床特征 强迫症的患者能意识到他们的想法是强迫性的,但他们无法停止自己的想法。他们往往也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合理的、古怪的,但他们无法停止,因为他们相信如果不做这些仪式性的行为,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而这种不受控的状态,很多时候也会导致其他的心理疾病或者严重的焦虑状态。 正因为如此,强迫症的诊断非常困难,因为强迫症的症状可能与强迫型人格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健康障碍的症状高度相似。另外,患者也有可能同时患有强迫症和另一种精神健康障碍。
脑成像显示,强迫症患者的大脑中存在过度活跃的神经通路,前额叶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回路(Cortico-Striatal-Thalamic-Cortical loop)。另外,眶额页皮层、纹状体或脑回路中的其他结构,因事故、疾病或外科手术而受损后,也可能会出现强迫症症状。 强迫症的心理学解释 解释强迫症的两种心理学路径: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和检测强迫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患者服用药物,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强迫症则会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矛盾”的自我。 心理动力学:本我和自我之间的平衡,即本我冲动通常以强迫观念(痴迷倾向)的形式出现,而自我防御则以反思或强迫行为的形式出现。 认知行为学:每个人都有重复的、不想要的和侵入性的想法。正常人会否定这些想法,有障碍的人则会责备自己并采取行动来中和、干预这些想法。这些干预会带来缓解,而干预的方式则会成为强迫症的强化物。 强迫症相关疾病: 另外,有许多其他的精神疾病也被学者猜测与强迫症有着重要的关联,比如囤积症、拔毛癖和身体畸形症。 囤积症:囤积症患者感到不得不保存好自己的物品,一旦他们试图丢弃这些物品就会变得非常痛苦,从而导致物品的过度积累。 拔毛癖:人们会反复地从头皮、眉毛、睫毛或身体其他部位拔出毛发。 身体畸形症:患者会高度关注他们的身体外观,并相信自己的某些部位有缺陷或瑕疵。这种缺陷或瑕疵其实是想象出来的,或者原有的普通的身体特征被无限夸大了。
上一篇:父母心理不健康,我怎么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