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自救良方”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也是导致轻生的头号杀手。
糟糕的是,有些抑郁症的病人并不懂得求医,也不被亲人熟知与理解。
就连“永远的哥哥”张国荣也不承认抑郁症,他生前被检测出抑郁症时曾对姐姐说:我怎么会抑郁啊?我又有钱,又有这么多人疼爱我,我又这么开心,它(抑郁症)我是不认的。
很多人从不开心到抑郁,再到抑郁症,这个过程其实是很漫长的,中间有很多我们可以做的工作,阻止悲剧的最终酿成,比如去发现有抑郁情绪产生时,个人对事件解释上的误差,试着去改变他们扭曲的认知。
贝克关于抑郁的认知理论认为,影响个体情绪和行为的最关键的因素是认知,而非所经历的事件或所处的情形。消极的想法反映了个体潜在的机能不良信念和假设。当这些信念被情境事件所激发,个体的抑郁模式就产生了。
每当有自杀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现在的人动不动就自杀,抗压能力太差了!其实,造成自杀的因素有很多,生物遗传的,个体心理的,社会不良影响的,三者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因素出现危险,都会提高自杀的风险。
作为一种谈话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并掌握的自杀预防法。通过谈话了解个人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跟TA一起找出是哪些自动化思维影响了情绪的状态?自杀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 及时发现不合理和极端化的想法,重新搭建起适应性更强的思维,取代原来造成痛苦和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而舒缓负性情绪,放弃自杀想法和行为。
学习CBT不仅可以帮助他人预防自杀,也可以帮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进行情绪调整,及时发现不良的自动化思维,淘汰造成问题的那些应对策略,矫正核心信念,让自己更加适应现在的生活,提高幸福感。
CBT认知行为疗法在自杀倾向患者中的效果已被研究所证实,被列入高危人群自杀预防干预和治疗的指南中。
自杀救援者的“语言禁地”
不要承诺保守他们自杀的秘密。
不要回避用“自杀”这个词,直接表述有助于讨论。
不要对他们自杀的想法感到震惊或进行争论。
不要和他们讨论自杀错还是对。
不要认为让他自杀的问题是小事,如“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要讲你自己的经历,如”我也绝望过,但我熬过来了”。
不要用你的肢体语言传递出消极和缺乏兴趣的态度。
不要激将他,如“想怎样就怎样吧”。
不要试图给企图自杀者一个精神病学诊断。
不要用让他感到内疚或威胁的方式预防自杀,如“你的自杀会毁掉别人的生活” 。
理解、支持和陪伴是危机当下最需要的,因此下列居高临下的视角不要去尝试:
“你千万不要这样想啊!你父母会很伤心的” “我以前也有过这样的想法,现在也走出来了” “别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你不会有事的!” “再难的坎儿都会过去的!” “生命多么美好,每一天都是多么珍贵,我们一起来期待明天的太阳吧” “你这么年轻应该珍惜生命,多少病人都渴望着活下去”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切会变得更好。” “现在的情况还不算太坏,你应该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感到庆幸。” “你的人生还有许多值得期待的事,你的人生很顺利。”
这些话看起来很有用,实际上可能加重有自杀倾向者的内疚感或羞耻感,破坏救援者和轻生者之间敏感而脆弱的连接。
那些经历过严重自杀想法的人经常说,来自他人的同理和共情,而非具体的建议,帮助他们扭转了局面,朝着康复的方向前进。
除了助人意愿同理、共情、真诚的关心、对相关资源的了解以及是预防悲剧发生的关键。
自杀幸存者的“反思”
《和陌生人说话》采访了遭受校园霸凌十一年后,如今26岁,已是一名摄影师的王晶晶。
“王晶晶的水杯值300万呢,这下惨了,赔死你!”
同桌的一句玩笑话,把王晶晶拉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放学路上被同学狂扇十几个耳光;被男同学以拍拖为由骗取私密照,公布在贴吧上;被女同学骗去逛街,偷拍直播,还说“当卧底太不容易”,自认为做了不起的事。得知她自杀未遂,又有人在贴吧上嘲讽:“自杀几次了,太老套了”,反指她炒作。
想融入同龄人的圈子,非常在意同学的看法,但王晶晶无处倾诉,她的妈妈只关心成绩。帮助她渡过这十年灰霾的,只有高中时唯一真心对她的人,如今是她的老公。面对这些校园欺凌和网络暴力,她的家人选择默默忍受——
妈妈说:“跟同学关系不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爸爸说:“爸爸没用,爸爸是农民,人家爸妈是当官的。”
沉默很容易,抗争很难。
王晶晶的爸爸妈妈都选择了沉默。
两年间自杀两次,王晶晶得了重度抑郁症,休学。
一直以来,我们绝大多数人受到的教育都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别人对我不好,可能是我自己不好,怪我自己。别人侵犯我了,是我“教”他的。这些忍耐退让最后酿成了校园霸凌中的群体恶意,成就了麻木不仁的看客。
《冷暴力》的作者伊里戈扬说得好:受虐者之所以遭到虐待,是因为被施虐者选中并成为替罪羊,必须为所有不好的事负责。没有为什么,他们只是想要伤害别人,并不在乎原因也不在乎是谁。
“如果生命还有机会重来一次,我会不屑于融入那个集体。我自己会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受影响,我自己都不在意了,别人看我不在意,可能就不会揶揄我了,那我学业和生活都不会受到影响了。”
王晶晶走出来了,回顾伤痕累累的青春,她清醒地认识到,在那样的艰难时刻,倘若自己能够不被同学的流言蜚语所裹挟,敢于做自己,那么,她的青葱岁月就会被改写。
我们很多人从小就被灌输:你不够优秀,别人就会瞧不起你。
你不如我要求的那样好,我就不爱你了。
这些话传达出来的潜意识,就是:如果我不够好,就会被别人攻击。
如果我的孩子不够好,孩子就会被攻击。
这成了他们的信念。
为了不被攻击,他们一直很努力,即使“好”的标准超出了能力范围,努力的过程中,他们感觉到压抑、疲惫、挫败、焦虑、绝望,但他们不放弃,钢铁般的意志,坚持不懈。
可是,现代人的崩溃都是悄无声息的。
从华山栈
下一篇:家长如何帮孩子建立自尊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