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
相当于每100例死亡中有1例是自杀,人数超过死于艾滋病毒、疟疾或乳腺癌甚或战争和凶杀的人数。
自杀是15-19岁儿童的第二大致死因素。
自杀未遂人数是自杀死亡人数的许多倍。在一般人群中,自杀未遂是最大的自杀风险因素。
死于自杀的人,其中63%患有精神障碍,在各种精神障碍中,抑郁症是最为公众熟悉,患有抑郁症的人自杀的可能性是没有抑郁症的人的20倍,其终身自杀率高达5%-15%。
为预防自杀和降低自杀率,自2003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将每年9月10日确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借此推广和传播那些能够有效减少全球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发生的行动,提高人们对自杀的认知,减少对自杀的污名化,并鼓励采取明智的行动,减少自杀悲剧的发生。
2022年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的主题依旧为“展现行动 创造希望”。
“展现行动 创造希望”提醒人们除了自杀还有其他的选择,激发人们内心的信心和光明;我们的行动,无论大小,都能给那些陷入挣扎的人带来希望。
自杀通常是可预防的,而你我们每个人就是预防自杀的关键。无论是作为社会成员、孩子、父母、朋友、同事或邻居,我们通过行动就可以帮助那些处于至暗时刻的人们。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支持那些经历自杀危机的人或自杀者的亲友。
自杀危机干预的“急救语言”
自杀危机干预时使用的语言和一般的心理辅导语言并没有很大的不同,只是更强调当下的心理支持和情绪稳定,让轻生者能够更多地倾诉和宣泄情绪,感到自己还能得到社会方面的支持,感到自己还能有重新掌控生活的信心。
救援志愿者自己也处在危机和心理应激状态,所以也会有头脑空白的反应,如果能够有一些规范的语言,甚至熟记于心,能在当时对救援志愿者和轻生者都有“救急”作用。
救援者自身保持稳定 01 可以通过不易被觉察的腹式呼吸几次,默数呼吸定定心神,反复“握拳-松开”三到五次,抱一个毛绒玩具或枕头,感受双脚和地面的接触等方式,让自己稳定下来。 调整救援者自己的动机 02 觉察一下是为了规避自己的责任,还是为了保护对方? 放下过强的目标感,关注当下 03 放下太强的目标,如“一定要把对方救下来”“一定要阻止这次自杀”“一定要让他放下自杀的念头”。 过强的目标感会让救援者失去了对轻生者内心的关注和体会,给对方更大的压力,容易产生抗拒心理。 如果将目标调整为让对方放松下来,情绪得到释放,就更有助于放下戒备、产生信任,感到能“喘口气儿”。就会为后面的救援和深入交流创造机会。 表达关注 04 如果在现场可以去寻找轻生者的视线,在网络中也可以使用以下的语言,让轻生者感到被关注。 i. 初步建立情感立足点,打破轻生者的自我封闭状态。 “我是你的朋友,我是来帮助你的。” “我想要帮助你” “给我几分钟,和你说说话好吗?” “你能抬头看看我吗?我想帮助你” “我很担心你” ii. 开放式提问,让人感到自己被关注,更愿意倾诉。 “发生了什么事让你这么难过?” “你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你想了哪些办法?” “你愿意见哪些人?” “关于自杀你是怎么计划的?” “这一路你是怎么走过来的?” 表达理解 05 i. 正常化的语言,让人感到自己不是“异类”“怪物”。 “你有这样的感觉是正常的” “遇到同样事件的人可能也会这样想” “你的反应是经历了同样事件的人都会有的” “你这样想是可以理解的” ii. 表达同理心的语言,让人感到“被看见”“被懂得”“被理解”。 有一颗心理解自己当下的想法和情绪,轻生者当下就有了和外界的连接,情绪就能得到一些释放。也更愿意打开心扉,愿意多说一些。 “这可能让人感到非常痛苦” “一路走过来确实非常不容易“ “听得出你情绪很低落” “我能感到你很痛苦” “我印象中这件事情让你非常痛苦“ “这一定让人感到很难过。” “对于你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 “真正艰难的时候,说出来也是很不容易的” “看到你这样,我很难过” 你是说……(对方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