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羡慕那些非常“坚强”,看起来无坚不摧的人。
若干年前,在我很容易被职场事业中各种挫败搞得垂头丧气,非常玻璃心的时候,我的某个朋友看上去永远也不会被挫败,碰到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非常乐观,而且淡定。
我当时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什么别人就是看起来比我坚强很多,我就是比别人脆弱很多?别人是怎么做到的?
在刚刚学习心理学那会儿,总是在不断感叹,好像自己需要长很久才能达到的状态,是某些人起跑线。
也就是,有些人,可能天生就不需要所谓成长,就拥有比较健康的人格,好像在所谓的心理成长领域,这些人是天生优越过所谓更“脆弱“的人。
在做咨询的这么长时间里,也不断有来访者在咨询中像我一样,不断地问自己或者咨询师:
我什么时候才能没有这些脆弱啊?
我什么时候才不会那么情绪化?
我什么时候才能够无坚不摧?
等到有一定成长之后,又会因为每一次反复而变得自我怀疑,自我攻击:为什么我还是会回到以前的状态?我是不是根本没有进步?
在我们的想象中,好像成长就意味着你需要变得无坚不摧,不能有一点回撤,不能有一点松懈,不能有一丝脆弱,否则就是失败,就等于回到原点。
这其实是对成长的最大误解。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所谓“无坚不摧“。
是不是这就是评估人格是否健康的唯一维度?
“无坚不摧”的状态,在大众的眼中,大概是一个值得艳羡的状态,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我的那位朋友。很多人希望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然而,做久了心理工作,让我开始对于呈现出这样的外表状态的人都保持着一种本能的警惕:太过于呈现出强,反而有可能是在防御内心的虚弱。
心理成长工作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整合,在一个人内心的浩瀚海洋中,有“强”的部分,就有“弱”的部分,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本能的驱动是驱强避弱,也就是潜意识希望不去面对自己内心中感觉到脆弱的部分。
要处理这个部分,人们会动用很多种防御机制,这其中有一些是比较原始,不够成熟的:
投射:把自己的“弱”投给别人,不承认自己弱,反而批评别人弱。
比如,有些父母看见自己孩子不敢上台表演节目,就奚落对方是“胆小鬼”。
事实上,不是这个父母更“强大”,而是他们更加不能承受自己的“胆小”,于是就把它投给孩子。
有人之所以总是觉得自己弱别人强,很有可能就是认同了这种投射。
实际上,谁比谁弱还不一定呢。
压抑和隔离:不去感受自己弱的部分。
比如有的人在亲人离世后,看上去非常坚强,料理后事或者出席葬礼,神色如常,甚至内心也不大感觉到很多悲痛。
这样的人,往往是看上去最无坚不摧的,其实失去至亲,是一个人能最脆弱的时候,展现出坚强的一面,往往是以压抑悲痛和脆弱为巨大代价的,这些代价会在日后以心理症状或者躯体症状的形式浮现出来。
很多人在半年之后开始莫名抑郁或者焦虑,或者开始有一些查不出病因的躯体疼痛以及其他症状等等。
在这类案例种,看上去“坚强”的人,真的是那么的无坚不摧吗?我觉得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
也有看上去比较成熟,但仍然有很多“隐患”:
理智化:用大道理,鸡汤或者甚至心理学理论去减轻受挫或丧失带来的痛苦。
这个方式相对较成熟,通常也让人觉得使用这种方式的人会特别的厉害,这样的人也很容易被理想化,好像他们说的所有东西就等于他们做到了似的。
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懂得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不仅会发生在你身上,也会发生在那些看起来很牛逼的人身上。
最成熟和高阶的防御方式之一,叫升华。
也就是把自己的痛苦和丧失变成创造力,给人类社会贡献价值,比如很多受尽磨难的人成为了作家,用自己的经历去探索人类的困境,去激励其他人。
防御方式有高低,但总归说明一件事:不管怎样,“弱点”和“弱”的感觉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和心里,不管你怎么成长,怎么改变,你也不可能变得真正毫无弱点。
我们能做的是,如何让防御系统不断升级换代。
如果您需要我们的专业帮助,可先浏览乐行心理官方网址的相关介绍:www.jxlxxl.com,同时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江西乐行心理咨询中。如需预约请提前电联我们。江西心理咨询,南昌心理咨询,江西焦虑症治疗,江西抑郁症治疗,江西心理医生,江西沙盘游戏治疗,江西婚恋咨询,江西青少年心理干预
上一篇:职业倦怠是一种抑郁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