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真正的疗愈始于对生命自主性的重掌主权。这种自主性并非徒劳的抗争,而是体现在面对无常时依然保有创造意义的自由——当我们在晨雾弥漫的墓园轻声诉说,在旧物整理时与记忆温柔对话,在落英纷飞中感受逝者犹存的气息,这些主动建构的仪式都在重塑着哀伤的质地。心理咨询的伦理使命,恰在于守护这种在废墟上重建意义的可能。江西心理咨询
我们曾将哀伤视为一个自然的过程,这引出了另一个观点,即人们应该允许这个过程走完,就像感冒似的。我们所能做的最多就是在痛苦面前放弃挣扎,接受它,以免情况变得更为糟糕。不管怎么说,因感冒而愤怒一点都不会改变感冒病毒感染的过程。情绪反应对疾病既不会产生好的效果,也不会产生坏的效果。以同样的思路面对哀伤就剥夺了人们以自己的方式面对哀伤的能力,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痛苦。 但是哀伤并不是病毒。它所带来的痛苦无法在我们的免疫系统中产生抗体,帮助我们能够最终击溃血液中的“哀伤微生物部队”。我们无法通过验血来判断自己承受的是哪种哀伤。我们也不会以任何自然的方式从哀伤中恢复过来。我们无法拥有哀伤的抗体,来抵抗下一次哀伤病毒的侵袭。没有用来抵抗哀伤的疫苗可以接种。1
将哀伤等同于感冒自愈过程的认知范式亟待突破。哀伤既不会因抗体产生而消散,也不会遵循线性阶段论自动完结。这种机械论视角的致命缺陷在于:
消解了文化织就的意义之网(葬礼仪式、追思传统、记忆传承)
忽视了社会对话的治愈潜能(跨代叙事、共同体哀悼、创造性表达)
遮蔽了个体能动性的光芒(自主决策、意义重构、关系延续)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真正的疗愈在于"知道如何继续生活"。这种"知道"绝非被动接受既定剧本,而是通过无数对话织就新的生命经纬——可能是深夜与亡者的隔空喃喃低语,可能是将悲痛化为社会行动的勇气,亦可能是将哀伤体验转化为助人智慧的能力。
哀伤从来不是孤独的修行。当现代医疗体系将临终关怀简化为生理指标监测,当治疗手册把复杂情感压缩为诊断代码,我们正在丧失集体哀悼的文化智慧。重拾疗愈力量的关键,在于重建三种对话:
跨代际对话:家族记忆的传递与转化
跨界对话:文化、哲学与科学的交融
跨时空对话:与逝者的持续性联结
哀伤治疗的真谛不在于"走出来",而在于"走进去"——走进记忆的褶皱,走进未竟的对话,走进文化传承的长河。当我们将哀伤视为需要共同编织的生命艺术品而非亟待清除的病理症状时,那些树下的漫步、深夜时分的追思、猝不及防的泪水中,都蕴藏着超越痛苦的救赎力量。这或许就是存在主义治疗师欧文·亚隆所说的:"最深的伤口终将成为最亮的星光。"在这条破茧之路上,每个主动选择的对话瞬间,都是对生命自主权的庄严宣告。
1、本段内容摘自《哀伤的艺术》
如果您需要我们的专业帮助,可先浏览乐行心理官方网址的相关介绍:www.jxlxxl.com,同时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江西乐行心理咨询中心。如需预约请提前电联我们。江西心理咨询,南昌心理咨询,江西焦虑症治疗,江西抑郁症治疗,江西心理医生,江西沙盘游戏治疗,江西婚恋咨询,江西青少年心理干预
上一篇:南昌心理咨询|母爱三要素
下一篇:已经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