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系中共同创造的自我的关注一直是完形和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个体的人性只有在与他人的对话关系中才能显现出来”(Hycner&Jacobs,1995.5.3)。斯皮内利(Spine1i,2007:75)再次强调存在主义心理学所认同的“关系原则”,是指“所有主观体验的相互作用”。根据这一主题的大量文献,福纳吉等研究者(Fonagy et al..,2002:40)从精神分析发展性的角度进行了总结:“普遍认为只有在他人的背景下,自我才存在;自我的发展等同于关系中自我体验的集合。”
从这个角度而言,基于自我随时间流逝的永恒性特征,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我们不断创造并发展自我意识。通过与早期的照顾者、之后的同伴和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包括咨询师)的多层次互动,我们的自我意识在关系中得以发展。我们赞成这样的心理治疗过程的概念化总结(Hycner,1993):“总的来说,人们在看到辩证的内在的事物以及接受并探索这些冲突时都会感到紧张,但人们总是尝试将这一层次上升到和他人及世界的对话一人际关系。”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的内部经验和外部经验是紧密相关且共同存在的。
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科胡特(Kohut)将“自我”的概念视为“上位概念”,即自我是“超越经验的理解,一个超越部分之和的结构,其具有空间上的凝聚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Lee&Martin,1991:180))。从这种观点而言,正是自我将我们的经验组织起来,让我们感知到存在的连续性。我们认为自我的形成是在关系领域连续更新的过程,但是自我也包含着持续的特点,比如基因构成、个性风格、习惯、根深蒂固的信念以及在家庭、社会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经验的方式。南昌心理咨询
自我的整体感这一观点被很多权威学者所质疑:“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表明。事实上,统一连续的‘自我',其实是一个我们的心理试图创造的错觉”(Siegel,199:29),从而使我们在面对外部变化多样的矛盾需求时有安全感。儿童需要履行许多不同的角色,以便适应不同的社会背景。文献中存在许多看待这个现象的方式精神综合疗法中的“子人格”概念(Whitmore,2000)、交互分析疗法(TA)中的“自我状态”概念(Berne,1972)、完形治疗中的“自我多重性”概念(Polster,1995),以及认知分析疗法中的“互动角色”(reciprocal roles)概念(Ryle,1990)。然而,多重自我状态的概念始终与自我中心的观点紧密联系,无论是被称为“真我”(Winnicott,1950s,in Winnicott et al..,1989)、“成人自我状态”(Beme,1972)或是“真实自我”(Masterson,1985)。
在心理治疗关系中,两个人各自的内在经验相遇了,这些内在经验根植于他们过去、当下的环境中,用主体间理论的话来说,“存在于一种互惠的相互影响的持续流动中”(Stolorow&Atwood,1992)。以人为中心疗法表达了一个相似的观点:“关系深度的相遇需要治疗师变成独特、真实的人,即一个可靠的、理性的,来访者可以与之交往的他人”(Mearns&Cooper,.2005)。我们内在世界中关于自我--他人的表述构成了治疗关系环境中可以运用的资源,可能产生新的,治愈的经验。波士顿变化过程研究小组(The Boston Change Process Study Group,2008:125)强调了“内隐和反思言语范畴”在任何两人互动过程中的重要性。这种治愈和改变的过程既发生在外显的、有意识的言语水平,也发生在内隐的、无意识的非言语水平,会写引起在与他人和世界的互动关系中自我经验的改变。
如果您需要我们的专业帮助,可先浏览乐行心理官方网址的相关介绍:www.jxlxxl.com,同时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江西乐行心理咨询中心。如需预约请提前电联我们。江西心理咨询,南昌心理咨询,江西焦虑症治疗,江西抑郁症治疗,江西心理医生,江西沙盘游戏治疗,江西婚恋咨询,江西青少年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