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成年后,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童年生活:
”我是一个极不快乐的孩子......我的家庭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家庭,我的母亲是一个可怕的人......,我没有朋友,我是在图书馆和书籍中长大的。但是,奇怪的是,过着这样的童年生活,我居然没有患精神病。“
他对母亲的反感和憎恶贯彻了他的一生,偶尔在公开场合谈起母亲,也全是负面和仇视的言论,他没有原谅过他,甚至拒绝这样去理解她:她是自己成长环境以及不幸婚姻的牺牲品。
从十几岁离家后,在母亲的有生之年里,他只去探望过她几次,这一生,都未曾和母亲和解。
出生在这样毫无幸福可言的原生家庭,一辈子也没感受到母亲的爱,按照很多人原生家庭论调,亚伯的人生,应该从此废掉,他的性格应该变得阴郁、古怪,婚姻应该很不幸福才对。
然而,内心带着伤痕和痛楚的亚伯,用他一生的成就和家庭幸福证明了: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并不是一个人的宿命。
亚伯的全名叫做,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
他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也许你不认识他,但一定听说过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每个人都有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这五种需求按层次逐渐递升,在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以后,就会去追寻高层次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个人人格获得充分发展地理想境界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就是人性本质的终极目的,也就是个人潜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研究中,马斯洛发现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是安全、爱、自尊等都得到适当满足,自身也已经形成持久的价值观、意志力以及稳定的爱情关系,也能够明确自己要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
而在层次需求理论中没有任何一条提到,想要完成自我实现的前提,是要拥有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
马斯洛也身体力行的验证了这一点。
他成长为一位温和仁慈,广受人们敬佩的心理学家,与此同时,他和妻子生活的也非常幸福。
事实上,认真做事业的人,根本就不会害怕“原生家庭”。
心理学引出“原生家庭”一词的本意,是要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治愈自己,以及更加理解他人,是为了寻求解决途径,并非是为了作为不幸的承担者。
“错的不是我,是我的原生家庭”,仿佛是在说“错的不是我,是这个世界错了”。
我们可以选择把一切的归因于原生家庭,也可以选择正视自己的创伤,寻找途径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虽然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是却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东野奎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是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面对同样一种环境,不同思维的人,接受的信息,形成的判断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原生家庭的影响是一回事,但自己如何让自己做得更好,又是另外一回事。
心理学家卡尔·兰塞姆·罗杰斯说:“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江西心理咨询 南昌心理咨询 江西抑郁症治疗 江西焦虑症治疗 江西青少年心理辅导 江西沙盘游戏治疗 江西精神分析治疗 南昌人格障碍 江西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