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寻求和维持与重要他人的接触是人类终身具备的一个基本动机。“依赖”以往被我们的文化视为病态,应当随着年龄成熟而消失,但事实上它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依恋和与依恋相关的情感,是亲密关系的特征,是婚姻治疗的实质。这个观点跟人类成为文化动物的演变有关,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观点,就像沙吹进眼睛会感觉刺痛一样,每个人都害怕失落和孤单。按照依恋理论,世上没有完全不需要别人的独立,也没有过度依赖这回事。而只有有效的和无效的依赖。安全的依赖和独立自主是一体的两面,而不是分歧对立的。研究显示安全依恋与一贯、明确和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关。关系越稳固,就越能有区分和差异。在这个模式中,健全的意思是维持可感知的相互依赖,而不是为了保持自我而与他人分离。和依恋对象的接触是人类求生存的本能。依恋对象(通常指父母、子女、配偶或爱人)的存在提供了安全和舒适的感觉,而缺乏依恋对象则会造成痛苦和焦虑。这是人遭遇紧张与损害的天然解药。对任何年纪的人而言,正向的依恋经验创造了一个“庇护所”,缓和外界的挑战与变动所带来的冲击,也提供了人格继续发展的环境。安全依恋也提供一个让人去探索世界、回应环境的安全基地。这样一个基地,让人能对新信息抱有好奇心与开放的态度。它让人能有信心去冒险尝试、学习与调整对自己、别人和世界的看法,然后产生面对新环境的适应方法,安全依恋让一个人更有能力站在一个比较超然的立场观察自己,省察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况。当关系使人感到安全,就能让人向外开展,去给别人支持,积极正向地解决冲突与困难。这样的关系通常会比较幸福、安定,让人感到满足。伴侣间对情感安全连结的需要,也就是对能给人庇护和安全的关系,这是夫妻困境和关系修复的主题。大体上说,情绪引发并且主导依恋的行为。具体而言,建构安全连结的原料是情绪联通和情绪反应。依恋对象可能会人在心不在,分离会造成痛苦,因为感觉无法找到或接近依恋的对象。关键是情感的保证,并且有信心在需要时,这个保证是有效的。按照依恋理论的看法,任何反应(即使是生气)都比没反应好。如果依恋对象不作承诺,没有情感回应,意味着“你的信息不算数,我们之间没有关系”。情感是依恋的中心,这个理论让我们对关系困境中的许多极端的情绪反应有一个理解与正常化的依据。依恋关系是我们最强烈的情绪的来源,也是冲击我们最猛烈的地方。情绪告诉我们自己也告诉别人我们的动机和需要是什么——它们是依恋之舞的伴奏音乐。如Bowlby所言:“情绪的心理与病理……大部分是情感连接的心理与病理。”当人受到威胁时,如遭遇伤害,面对日常生活中的负面经历,如压力或生病,或是依恋连结本身受到攻击,人就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产生,寻求安慰与连结的依恋需求也会格外突出与迫切。像寻求接触这样的依恋行为就会开始运作。感觉跟所爱的人连结,是天生的一种调节情感的机制。跟重要他人的依恋是使我们“免于感觉无助与无意义的保障”。这个理论让婚姻治疗师了解在派对中调情或在需要时短暂的疏离,这种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为何会对关系造成威胁而导致困难愈来愈大。如果依恋行为没有得到依恋对象给予的安慰与接触,就会出现生气地抗议、紧跟不放、忧郁、绝望,最后情感抽离的典型反应过程。忧郁是关系断裂的自然反应。Bowlby认为在亲密关系中,愤怒代表想跟无法接近的依恋对象接触的企图,在愤怒中是否仍有希望,意义是不同的。没有希望的愤怒会演变成绝望和胁迫对方。在安全的关系中,抗议会被接受和承认。以情绪为焦点的治疗师会将困境的基本剧情,例如“要求—逃避”,看作分离痛苦主调的种种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