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未成年人抑郁指数不断上升,以及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们意识到,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是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事情。
因为巨大的成就不是来自能力,而是来自于强大的心理韧性。
那么如何培养心理韧性,以及拥有一颗强悍的内心呢?本期推文分享10种方法,带你认识心理韧性,并培养面对逆境和重振信心的方法。
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简称韧性,也被称为抗逆力、抗挫力、复原力等。现代人常说要反脆弱,不要玻璃心,抑或内心强大,其实就是指一个人具有强大的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就像弹簧一样,即便遇到外界压力和压迫,也会弹回原来的位置,因此韧性也被称为是「回弹力」。
但积极心理学认为,仅仅以「回弹力」恢复原状的能力,并不能表达韧性的核心本质。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韧性,还包含一种积极的适应力,以及经历创伤之后,进一步成长的力量。
海明威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这可能就是对心理韧性核心本质的概括。
也就是一个心理韧性强的人,不仅是像弹簧一样弹回去,还会借助外界的压力和拉力,从而弹得更高更远。这种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能力,就是心理韧性本质的能力:成长力,或者说是创伤性成长力。
当一个人具备这种能力之后,一切摧毁他人的逆境,都会在他这里转化为向上的张力,成为脱胎换骨,卷土重来的内在能量。
所以,培养心理韧性非常重要。
NO.2
提升心理韧性的关键是
保护性因素高于风险性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影响韧性的因素很多,但概括来说主要包括: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假如将心理韧性比喻成一个跷跷板,一端是风险性因素,另一端就是保护性因素。而心理韧性是这两个因素平衡的结果。
当风险性因素高于保护性因素时,孩子的心理韧性就偏弱,他生命的天平就偏向了适应不良与发展不佳的方向。而当保护性因素高于风险性因素时,孩子的心理韧性就偏强,生命的天平就倾向于适应良好和积极成长。
对个人心理韧性产生不良影响的风险性因素,包括先天内在的因素,以及后天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
先天内在的因素,包括孩子的先天智力、气质和人格类型等。比如,如果一个孩子先天低智商,高冲动型或者具有反社会人格,那么先天风险性因素就高。
后天外部的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居住环境,以及家庭氛围等。如果环境不好,比如战争天灾,或者居住的环境不佳,以及家庭氛围有问题等,风险性因素就高。
而有利于孩子心理韧性发展的保护性因素有三方面:
孩子的个人特质,比如自信、外向,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等;孩子的家庭因素,比如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正确育儿,家庭氛围是否良好等;孩子的环境因素,比如文明的社区,良好的学校等。
风险性因素,会产生负面效应,而负面效应会产生叠加的恶性循环;保护效应刚好相反,会产生正面效应,而正面效应会产生叠加的良性循环。
我们说那些走极端的人,是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的,指的就是风险性因素远远高于了保护因素,最终恶性循环让这个人陷入精神绝境。
所以提高心理韧性的关键在于,提升保护性因素,降低风险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