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中国孩子来说,“懂事”似乎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夸奖,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习着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人。但过早地成熟也可能成为心理不健康的诱因,很多小孩更多的不是被父母照顾,而是扮演着相反的角色:照顾父母、照顾弟妹、在父母争论中扮演“和事佬”。这时,孩子已经变成了父母化的孩子,而当孩子不能完全展示自己本来的样子时,就可能陷入成长危机。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称这种孩子和父母角色互换,孩子充当起“照顾者”的情况为“亲职化”。
定义
亲职
亲职,指的是社会普遍认为的父母应承当的职责。包括关注孩子的需要、为孩子提供陪伴与情绪支持、培养孩子成长等职责。这种职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科学教养监管和社会观念的转变而转变。例如当前父母的亲职要求和父辈相比就更加强调情绪而不只是生活上的照料。
亲职化
亲职化是指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发生颠倒,父母放弃了他们身为父母原本应该做的事情,并将这种责任转移到孩子身上。美国心理学家伊万·博索尔门伊-纳吉认为,所谓“亲职化”指的是在家庭中孩子被要求承担起关怀者的角色。
亲职化儿童
而亲职化儿童这个概念,是指的是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缺乏足够的照顾与情感关怀,反而在童年时期就去扮演一个“照料者”的角色。
分类
心理学研究者把“亲职化”分为两种类型:功能性亲职化与情感性亲职化。
功能性亲职化指的是孩子代替父母的角色满足家庭的物理及工具性需求,例如照看弟妹、做饭等父母需要做的事情,使孩子成为“小大人”。需要注意的是,这与孩子通过其他任务来学习承担责任是完全不同的。区别在于,亲职化的孩子被迫失去童年,成为一个照料者。“穷人孩子早当家”就直白地说明了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中,孩子被迫工具化的情况。
情感性的亲职化指的是父母会强迫孩子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例如孩子成为父母的密友,或当父母一方在家庭中角色缺失时,另一方在孩子身上寻找缺失的情感,使孩子成为“情绪配偶”、情感依赖对象 。这种类型的亲职化关系是最为破坏性的,因为事实上,孩子根本做不到满足父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形成原因
研究表明,单亲家庭、父母有严重的健康状况、有酗酒等成瘾行为、家庭经济困难等情况下更易出现儿童亲职化。另外女性身上出现亲职化的现象要高于男性,同时长子长女出现亲职化现象的几率也要更高,这很有可能是由于社会文化中常见的角色刻板印象造成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采用以下理论对亲职化的成因进行解释:
三角关系理论:当夫妻双方亲密关系出现问题,他们无法面对和解决,便会把孩子拉进来形成“家庭三角关系”,或是转移矛盾,或是缓解紧张,让孩子成为夫妻矛盾的“替罪羊”,帮他们解决冲突。这种僵化的“三角关系”会使孩子成为亲职化的受害者。
代间传递理论:有些父母小时候在原生家庭中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这份缺失也许使得他们想从自己孩子身上获得弥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爱而以照顾者的角色与父母保持情感联结:“作为这个家的孩子,我要满足我父母的需求,这样做他们可能就会关注我,喜欢我”,使得在孩子尚未成熟时让其负担起不该负担的责任。
依恋理论:不安全依恋的父母经常带着过去未解决的问题,虽然他们也想成为好的父母,但往往力不从心。孩子对需求的强烈表达反而会唤起父母同年的依恋创伤和未被满足的部分,感到没有能力抚养孩子。这是孩子就反过来为父母提供支持和关爱,成了亲职化的孩子。
典型表现
那么,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被亲职化了呢?亲职化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有以下典型表现:
从小到大,都觉得自己有承担起责任的义务
玩耍或让自己“放松”都是困难的事情
需要有控制感
会被卷入长辈的争执之中
被赋予了与年龄不相符的责任
经常被称赞“善良”或“负责任”
觉得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记不清孩童时期的情景
父母不善于照顾自己或他人,并把责任推给你
经常成为他人的照顾者
作为照顾者感觉很好,即使有所牺牲
有高度同理心,擅长与他人拉近关系
经常扮演“和事佬”的角色
努力经常不被认可
如果您需要我们的专业帮助,可先浏览乐行心理官方网址的相关介绍:www.jxlxxl.com,同时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江西乐行心理咨询中心。如需预约请提前电联我们。江西心理咨询,南昌心理咨询,江西焦虑症治疗,江西抑郁症治疗,江西心理医生,江西沙盘游戏治疗,江西婚恋咨询,江西青少年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