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是很不稳定的;相应地,他们的父母也没法提供给孩子情感上的呵护,孩子反而常常被当作出气筒。因此很多孩子会产生这样的想法:都怪我不好,如果我能表现地更好一些,爸爸妈妈或许能多爱我一点。这样的假设会根植于孩子的信念中,成年后遇到挫折时,就不断自责,意识不到更应该去做的,是想办法改善当下的处境。同样,这样的自我攻击也会带来隐秘的获益,即我攻击那个不好的我,其实相信的是背后的东西——“我好了就会赢得别人的爱”,这是对关系掌控的需要。另外,我先认错,就堵住了你的嘴巴,让你不好意思再说我了。与其被你惩罚,不如我自己惩罚自己;这也是一种掌控。某位来访者在回顾早年经历的时候提到,她妈妈本来是一个挺正常的人,但只要遇到她奶奶,就歇斯底里了。因为奶奶喜欢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手里掌握着她妈妈的愤怒开关。小时候她经常站在奶奶的一边,认为妈妈是“坏人”,慢慢长大后,才逐渐意识到是奶奶的问题。讲到这里,她一下子联想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某些事情,跟奶奶的这种被动攻击有些相似。小时候有次挨了爸爸的打,让她对爸爸充满了愤怒的想象。可巧的是,她偶然听到了爸爸跟叔叔的聊天,内容是爸爸对打她这件事非常自责后悔。透过门缝,她看到爸爸在叔叔面前低着头,那是她没见过的姿态;以往在她心中,自己是令爸爸厌恶的小孩。那一刻她很震惊,同时有一种说不出的胜利的轻松,仿佛自己掌握了一个惊天秘密。刚工作那年,电脑还没有普及,领导让她负责办公室的档案管理,她做得一团糟。有天领导要找一份资料,翻遍了也找不到,生气摔了文件夹,把她大骂一顿。结果第二天上班,领导进办公室10分钟后,把她叫进来狠狠表扬了一通,因为她已经把所有档案整理的不能再整齐清晰了。一夜工夫,换了人间。领导用不可捉摸的目光看着她问:“昨天是不是批评你太重了?”她使用被动攻击的方式,等来了心中的爸爸的“道歉”,以证明自己是有价值、不会被抛弃的小孩。
生活中,被动攻击的现象还挺普遍的,不同的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使用,以及对个人和关系的影响程度有多深。比如有些人的行事风格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对自己节俭对别人大方,爱管闲事招惹是非,对别人言听计从、不惜自己蒙受损失,烟酒过量不重视健康等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擅于自我折磨,更多忽略事实,搞不清边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父母为孩子过度付出,甚至达到悲壮的程度。我知道这么说很可能会引起父母的愤怒,因为很少会有人意识到或承认自己在被动攻击,尤其是在对待孩子方面。一位初中女生在视频里给我看了她的左上臂内侧,颜色深浅不一的一排刀痕触目惊心。她告诉我,她妈妈太优秀了,对她又好到挑不出毛病,但在心里自己很想远离妈妈。妈妈对我太好,不能攻击她,只能攻击我自己;妈妈这边,只感觉到自己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好,不明白自己做了什么,以至于女儿拿刀自残。到这里可以看得出来,母女二人都在使用被动攻击,同时承受着自身的良心谴责。倒不如,如果父母对孩子在学习或什么地方不满的时候,直接心平气和说出来:“妈妈现在有些生气,也很难过,也许我们可以各自想想,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这样做不会伤害亲子关系,父母既表达了情绪,又教会了孩子如何表达,就可以不再利用自残的方式了。在其他的人际场景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合理表达攻击性,不是把环境弄得乌烟瘴气,也不是把自己憋出内伤。
用主动直接取代被动攻击,沟通会变得有效率,关系也更和谐。
如果您需要我们的专业帮助,可先浏览乐行心理官方网址的相关介绍:www.jxlxxl.com,同时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江西乐行心理咨询中。如需预约请提前电联我们。江西心理咨询,南昌心理咨询,江西焦虑症治疗,江西抑郁症治疗,江西心理医生,江西沙盘游戏治疗,江西婚恋咨询,江西青少年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