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他们的容器,也做他们的导师
接纳孩子的情绪,不意味着纵容孩子乱发脾气。
情绪没有对错,但发泄情绪的方式如果有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乱发脾气既会伤人,也会伤己。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为什么有的夫妻怎么吵架都恩爱如初,而有的夫妻吵着吵着就分崩离析?
关键在于有没有规则和底线。
夫妻吵架有几大禁忌:
不能侮辱人格,不能嘲笑能力,不能翻旧账,不能提分手,不能含血喷人,不能累及父母。
争吵会不会伤人,完全取决于双方有没有坚守住尊重这条底线,有没有在被愤怒冲昏头脑的那一刻,仍然为对方保留着最后一份体谅。
这样的尊重和体谅,是需要从小训练的,我们称之为家教。
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之间有一点显著不同,就是双方心智成熟度不在同一个水平。
所以绝大多数时候,亲子之间不是相互争吵,而是一方对另一方发脾气。
当我们发脾气的时候,弱小的孩子接不住,只能被动接受,最后内化和扭曲到自己心里,所以一定要尽力避免。
而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作为成年人完全是可以接住的,不仅可以接住,还可以顺势作出引导。
🔍 引导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规则和底线。
孩子有表达情绪的自由,但有几点必须明确:
一, 不能说脏话,不能人身攻击。
二, 不能摔门,不能破坏财物。
三, 不能威胁自己或别人的人身安全。
四, 不能对长辈出言不逊。
大麦小时候乱发脾气,绝大多数时候我都采取了安抚措施,避免正面硬刚。
但有一次她边哭边骂爷爷奶奶,当即被我带到一旁严肃批评,明确表示这种行为在我们家零容忍。
从此没有再犯过。
我们不是家长制,也无意树立家长的绝对权威,但是我依然觉得,哪怕亲子关系再亲密,父母和孩子仍然要有明确的界限。
父母理解孩子,和孩子敬畏父母,是两件完全不冲突的事。
只有孩子对父母保持一定的敬畏,教育这件事才不至于变得混乱。
🔍 引导的第二件事,是教会孩子分辨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让我们产生不舒服的情绪有很多种,悲伤、愤怒、嫉妒、委屈、恐惧等等。
如果孩子能够找到情绪的源头,明白自己为什么感到不舒服,并且能够表达出来,就拥有了倾诉的能力。
而倾诉,是解决情绪问题最重要的渠道之一。
当孩子学会倾诉的时候,哭闹就会减少很多,这是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也只有当孩子学会倾诉的时候,我们才能及时发现他们成长中遇到了怎样的问题,才能帮助他们去面对校园霸凌,解决学习困难,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人生经验。
🔍 引导的第三件事,是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
离开现场、深呼吸、独自待一会儿、画画、运动、捶打小枕头、抱着玩具哭一会儿、吃点好吃的。。。
这些都是我和大麦一起寻找过的减压方式。
在她八岁之后就已经很少乱发脾气了,十岁之后几乎可以像闺蜜一样和我聊天。
平时有什么小烦恼,抱着我聊一聊就好多了。
几年前我根本不敢想,她现在会变得这么通情达理。
我庆幸自己没有强行压制她的脾气而把她推远,在一次一次拥抱之后,她离我更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