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听到过类似的销售说辞——“女人就该用点好东西”“女人一定要对自己好一点”。我有个女性朋友为了爱自己买包、买鞋、买口红……月底收到了高达7.8万元的信用卡还款账单,焦虑懊恼到极近崩溃。本来觉得花钱是对自己好的行为,结果只有消费的瞬间很快乐。不停的买买买,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烦恼,会因为负债累累的账单焦虑,或对自己的剁手行为感到自责。反而让自己过得不舒服了。
不是说花钱爱自己吗,为什么反而变得不踏实,更焦虑了呢?
经济学家史清琪女士提出了“她经济”的概念。指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从女性的视角来确定自己的消费群,研制并开发新产品。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用“她经济”来描绘全球女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新时代,“她经济”初露峥嵘,更深层的满足消费者需要,特别是女性消费者。针对不同的目标群,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商品和服务。
可是,隐藏在这些服务背后的套路,女性消费者们都不知不觉地接受了。
让我们细细品一下那刻的心理变化过程:
你本来不需要这个商品,当销售向你说出类似“对自己好一点”的话时,已经不在销售商品了,他在创造一个心理消费需求。一旦给商品上了价值,你就很难拒绝这些美好又抽象的概念(对自己好的念头)。
首先,他们假设了一个前提——你对自己不够好。
其次,又给你提供了解决方案——花钱才能证明你对自己好。
好像“对自己好”是有标准的,只有做到了,才能让别人知道,你是一个懂得对自己好的女人。你认同了别人的逻辑,只要你花点钱,美好又抽象的概念就可以变成真。
接下来,你所有的选择都在他们创造的“我不爱自己”的前提下进行:
你接收到暗示——我对自己不够好;
你认同暗示——我应该对自己好一点;
你开始选择:买或不买?
①不买吧,你的拒绝反而锚定了“果然对自己不够好”的暗示,即使不买,也被暗示成功,还让你有一种丧失感,失去了一次变换为真的机会。
②买吧,你更需要购买“对自己好”的感受。但可怕的是,一旦你接受建议,就等于你接受暗示。只要你花钱,就是在对自己做弥补,且买越多,暗示就越重。你甚至会更迷茫——我到底对自己多么不好,需要花这么多钱来抵消?
总之,你无论怎么选,都要先承认这个前提——我对自己不够好,很像是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的五指山一般。甚至越剁手越焦虑,越焦虑越剁手……钱花了,把暗示变成了现实,但却不那么美好。
可是,这并不是你的问题。
真实的你,未必如此。
你可能对自己本来就挺好的,能接纳自己,也没什么对自己不好。而那一刻,只是认同了他们的暗示罢了。
以后女人们在消费的时候,要学会反催眠自己,明确心中的信念——“我本来就挺爱自己的,和有没有这个商品无关,买或不买,我都对自己挺好。”
有人会问了,如果我打心眼儿里也觉得不那么爱自己,是不是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暗示?那又该怎么办?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个更有意思的——为啥这类的说辞只对女人有效?
你应该从来没听哪个销售一本正经地对着一男的讲:“先生,男人要对自己好一点,要爱自己哦,买它。”
就算对男人说,也未必成交。可对女人说,就能成交,为什么?
千百年来,女人的钱好赚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情,女人自己也知道。那为什么女人就是要被套路呢,肯定是潜意识故意的。
那是什么动力推动了这种故意呢?
如果您需要我们的专业帮助,可先浏览乐行心理官方网址的相关介绍:www.jxlxxl.com,同时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乐行心理/江西乐行心理。如需预约请提前电联我们。江西心理咨询,南昌心理咨询,江西焦虑症治疗,江西抑郁症治疗,江西心理医生,江西沙盘游戏治疗,江西婚恋咨询,江西青少年心理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