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犯罪心理》中的一句话:“在童年遭遇暴力的孩子,有的成长为施暴者,有的成长为保护者。”
这是寒假前最后一天上课,下午五点,13 岁的小万像平常一样背着书包放学回家,担心着怎么跟爸妈说自己的期末考成绩。即将到来的寒假,有不少作业要做,有寒假兴趣班要上,还有爸妈的唠叨和爱等着他……一场飞来横祸,让这一天突然改变了意义。与杀人犯面对面,直面死亡的恐怖整整持续了 2 个小时。枪声响起那一刻,他没有被吓倒,也没有大哭,而是起身一跃往前冲,就像从死亡门口冲回美好人间一般。大家都在担心孩子会不会有心理阴影,担心他以后还能不能正常面对学校那扇门,能不能轻松快乐去上学?但是我想说说另一种可能,孩子可从这场灾难中受益吗?为了回应所有人的担心,小万妈妈在班级群里发了消息:
看着这段话,可以想象,孩子在全家人的拥抱中回了家,此时在饭桌上大口吃饭,眉飞色舞地 “吹牛”,觉得自己就像个小小英雄。如果说,放学以前他还担心自己的成绩,还因为跟同学闹矛盾而闷闷不乐,那么此时的他,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那些都不重要了……当然,小男孩自身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素质是基础,但是心理学家认为,重大的压力事件,本身就会人的情绪重新校准。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 Margee Kerr 曾招募了 262 名志愿者,让他们进入一个恐怖屋地下室接受挑战,结果发现,在经历了可怕的恐怖之后,大家的情绪普遍都比以前更加积极了。尤其是对于那些压力很大的人来说,一场恐怖体验反而让他们情绪好转更多。[1]好比你感觉到家里特别冷,但是等你穿着衬衫在雪地里待一会,再回到屋里时,温度并没有改变,你却感觉到格外暖和。情绪也一样 —— 在经历了一段极其可怕的灾难之后,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你感觉全世界都特别美好,一切的不如意都变得渺小了。
并且,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的未来时间知觉发生改变时,目标的优先次序也会发生改变。[2]
当我们觉得未来还有无限长时,我们会把经历放在工作、个人成就、自我价值上;但是当我们觉得未来不长时,我们会把更多时间花在家人、快乐、情感奉献上。 这样一场飞来横祸,会让所有活下来的孩子和家长,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把时间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就像小万的父母,他们此时肯定不再苛刻孩子的学习成绩,就算不及格,他们也欣然接受;他们会更在意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孩子。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无数的幸存者,会活成另一种英雄,他们甚至选择更多地帮助别人、回馈社会。[3]
这次事件中,除了这个没有受伤的男孩,还有 7 个受伤的同学、一群惊吓万分的家长、一个永远离开我们的孩子和破碎的家庭。每一次凶杀案,背后都是无数伤痕累累的心灵,所以上面讨论的 “向死而生” 的美好,肯定不是全部真相。少女看新闻的时候,冒出了一个疑问:同样是经历暴力或创伤,为何有人立志为民除害,而有人却成为了下一个施暴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重大创伤或暴力,会给人心理带来什么负面影响。最常见的后果,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它是指目睹或遭遇死亡威胁、严重创伤后,个体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例如脑海反复出现暴力情景,对周围环境过度警觉、焦虑、恐惧等。 |